工业软件作为工业制造的核心引擎,凝聚着工业生产的知识与智慧,是工业领域的“皇冠”。工业仿真软件作为其核心关键,更是“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是衡量国家工业现代化与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全球工业软件巨头大多崛起于工业制造强国,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产业规模,然而,目前我国工业仿真软件市场仍以国外产品为主导,国产自主工业仿真软件的发展相对滞后,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同时,近年来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被某些国家拉入“实体名单”,面临断供风险。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自主工业仿真软件的发展现状,推动国产工业仿真软件的创新与应用,提升我国工业软件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在有关部门和行业支持下,于2025年初启动了《国产自主工业仿真软件发展白皮书》的编制工作,组织50多位国内航空航天、汽车交通、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电子电器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和100多家科研院所、企业、高校参与,计划于今年12月正式完成并出版。
4月25日,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主办,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北京华汽工程技术研究院承办的国产自主工业仿真软件沙龙暨第一次《国产自主工业仿真软件发展白皮书>》编制会在京召开。汇聚百余位行业权威专家、学者及企业精英代表,围绕当前工业仿真软件核心痛点、破局路径展开深度研讨,并共同展望工业仿真软件前沿发展趋势,为我国工业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筑基赋能。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国防科工中心、中科院软件所、清华大学、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业、中国中车、中国汽研等近百家单位的一百余位专家出席会议。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会员部主任张李红致辞;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杨晓晖介绍了当前我国自主工业仿真软件发展概况和协会工作,向行业发出诚挚邀请,推动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聚合资源,加速形成完整工业仿真软件生态链,为国产工业仿真软件发展助力赋能。

会上正式成立了《国产自主工业仿真软件发展白皮书》编委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长田玉萍,亚洲仿真联盟理事长、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会长张霖担任名誉主任;航天科工集团北京仿真中心原副主任朱文海、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执行会长杨晓晖担任主任;前沿动力科学顾问、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杨新铁,安世亚太公司高级副总裁/工业软件中心主任田锋,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创中心工业软件产业发展中心首席技术专家高绍武,上海科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鸿彪等业界专家担任副主任;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专家金建海,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何小伟,西安前沿动力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胡光初,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CFD中心专家史万里,三一集团副总经理、数字孪生研究院院长郄永军,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方彦彦,上海桓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旭亮,上海科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晏春海,神工坊(无锡)数字技术有限公司CEO任虎,北京世冠金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桥,中汽软件(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绍清,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软件研发中心产品经理张文超,立巡航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立膑,云翼超算(北京)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焦立新,鱼海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喻高远,湖南迈曦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崔向阳,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曹金凤,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侯文彬,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软件业务发展总监俞瑞霞,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数值仿真实验室主任郭慧娟,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院长丁行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虚拟仿真室主任高翔,西南石油大学副院长贾文龙,上海积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算法专家夏树宁,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副秘书长刘彦青等担任编委会委员。


编委会主任、航天科工集团北京仿真中心原副主任朱文海围绕白皮书框架、核心内容及预期成果进行了深度分享,与会的编委会委员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围绕我国自主工业仿真软件当前行业关注的热点邀请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前沿动力科学顾问、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杨新铁分享了国际竞争格局下的国产软件突围策略。杨新铁提出了当前国内自主软件存在的挑战及不足,其中表现在底层算法与求解器方面的主要有三点,一是精度与效率不足,复杂场景(如航空发动机多物理场耦合)的仿真误差比国际主流软件高10%-20%,计算耗时增加2-3倍;二是多学科耦合能力弱,热-力-流-电磁强耦合算法成熟度落后于ANSYS、COMSOL等国际厂商5-8年,难以满足芯片封装、高超声速飞行器等高端需求;三是交叉科学方向进展滞后,特别是电磁,光学,声学,医疗和生物设备方面的软件覆盖率极低。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戎彬深度解读了“十四五”至 2035年政策与市场机遇,强调国产工业软件应牢牢把握数字化转型与信创产业发展的双重红利,乘势而上实现突围。

安世亚太高级副总裁田锋则带来破局新思路,提出“技术+市场+资本”三轮驱动发展模式,倡导共建开放协作的产业生态。他深入剖析工业软件发展“魔咒”——盲目追求“大而全”却深陷项目泥潭,并针对性提出“特需思维”:以刚需驱动产品化,用项目攻坚特需难题。

在“仿真+AI”圆桌讨论环节,河北工业大学景国玺教授与多位行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仿真技术、多学科协同优化、工业软件云化趋势等前沿议题展开思想碰撞。专家们一致认为,AI将成为提升仿真软件智能化水平的核心引擎,但数据质量与算法可解释性等难题亟待攻克,唯有加强跨领域深度合作,才能推动国产仿真软件在高端制造业落地生根。
会议最后,编委会主任朱文海总结强调,国产工业仿真软件的崛起离不开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未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推动国产仿真软件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能源等关键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移动全国研发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航天科工北京仿真中心、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清华大学CIMS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沪渝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科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桓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世冠金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神工坊(无锡)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核核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立巡航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树优(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十沣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前沿动力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南通玛尔斯科仿真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励颐拓软件有限公司、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中汽软件(深圳)有限公司、上海芯钬量子科技有限公司、鱼海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苏州舜云工程软件有限公司、北京赛四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92家单位的100余位专家,以及中国发展出版社、北京朝阳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顺澄资本、华仁航天私募基金管理(嘉兴)有限公司等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