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驱动的智能未来:创新、融合与应用|第四届中国仿真技术产业高峰论坛在浙江宁波成功举行
5月24日—26日,第四届中国仿真技术产业高峰论坛在浙江宁波举行。

        5月24日—26日,第四届中国仿真技术产业高峰论坛在浙江宁波举行。来自国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500多位专家、科技工作者,围绕仿真领域研究热点、关键技术、创新模式等,深入研讨数字化仿真产业发展趋势,对接数字经济价值资源,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助力产业创新能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探寻仿真发展中国之路。 

       本届论坛主题为“仿真驱动的智能未来:创新、融合与应用”。论坛采用“1+6+N”形式,共设1个主论坛,深空探测、航空装备与系统工程,数字孪生与数字工程,汽车交通与仿真技术,工业仿真软件创新与发展,大模型、人工智能及计算流体力学,绿色能源及新材料等6个专题分论坛,同步举行仿真科技展、高端对话、技术发布、闭门会议等多项特色交流活动。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长田玉萍发表致辞,讲到仿真技术作为我们国家发展高科技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前沿科技行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因素,也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发展趋势之一。未来将把中国仿真技术高峰论坛,培育成为中国仿真技术的“达沃斯论坛”,搭建仿真领域产学研融合的高质量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在致辞中讲到,仿真应用作为支撑各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企业提供了能够覆盖产品论证、研发、试验、制造、维护、辅助决策等各个阶段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同时,本次论坛对于推动东方理工的学科建设、产学研合作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助力甬江科创区高质量发展,有效赋能宁波数字经济产业、新型工业化道路。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施英,对第四届中国仿真技术产业高峰论坛在宁波成功开幕表示祝贺,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各有关企业、科研院所发出邀请,希望能够来甬开展技术合作,建设科创平台,落地产业项目。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杨晓晖表示,仿真技术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提供了创新利器,目前,CAE软件总市场份额年增长率在 17%以上。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把建立仿真产业合作机制,提升自主工业仿真软件产业竞争力,推动中国仿真技术产业生态构建作为协会目标,高质量构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

       第四届中国仿真技术产业高峰论坛,汇聚了数百家企业、高校、科研研所参会,多位院士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分享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旭,分析了当前我国CAE软件研发面临的形势,介绍了在支撑装备结构正向设计的拓扑优化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郭旭院士还分析了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工业级物理仿真所面临的挑战,并向与会者介绍了其所提出的“问题无关机器学习”理念,以及基于该理念所发展的具备“桌面超算”能力的高效数值仿真技术,指出基于新方法的底层技术研究,是促进自主CAE软件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计算学部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李惠在报告中表示,近年来,物理机器学习成为求解高维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新范式。微分控制方程物理机器学习求解可分为数据求解、数值计算和机器学习混合求解和直接求解三类方法。李惠院士报告介绍了上述三类求解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计算机视觉求解微分方程的科学计算方法。

       在本次高峰论坛主论坛上,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霖,就“基于X语言的系统设计仿真一体化技术”;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总工程师Chang Shedai,就“仿真技术在吉利汽车安全性能开发中的应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卫星导航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蔚保国,就“数字孪生多维场图与综合时空网络一体化”;深圳十沣科技有限公司CMO荣劼,就“先进算力驱动工业仿真创新未来”;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春安,就“地球大龟裂:一个基于力学仿真的地球演化新说”;中汽数据(天津)有限公司前瞻技术研究室室主任何绍清,就“国产系统仿真工具在新能源整车研发中的应用实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卫星总设计师崔玉福,就“小卫星技术与智能处理”;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首席专家吴通,就“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核工业的应用实践与展望”;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C929飞机副总设计师李浩敏,就“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在商用飞机研发中的实践与展望”等仿真前沿技术发表主旨报告。

 

       会议同步举行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与仿真技术”高端对话,三一集团副总经理郄永军,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执行院长曾文军,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会长张霖,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总工程师Zhang Sheda,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C929飞机副总设计师李浩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数字化副总师聂蓉梅参加了对话。对话专家一致认为:从产品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到试验验证,仿真置信度要求越来越高,VV&A方法是保证仿真置信度的关键,应该将VV&A方法应用于产品研发全流程;数字孪生模型是物理对象的数字镜像,其拥有独立的生命周期,可以自演进、自进化,数字孪生系统则包含了数字孪生模型、物理实体、虚实连接、反向控制等综合一体的复杂大系统;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主要应用于全新产品需求开发与概念设计阶段,其是指导产品正向设计(从需求、功能、逻辑到物理实现)的主流方法论,对全新产品正向研发意义重大;机器学习算法在数字孪生领域已有广泛应用,在分析、预测与决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创成式AI以及领域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必然对仿真与数字孪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将大大提升仿真与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效率。

      

        “我国汽车出口量于2023年首次登顶世界榜首,其核心竞争力主要源于其卓越的产品力,低碳、安全、智能是构成产品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徐莉,就“应用于国内首款CNCAP五星皮卡的碰撞仿真研究”;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虚拟仿真室主任高翔,就“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典型构件耐撞性标定及误用工况测评研究”专题;国家特聘专家、宁波大学高端制造仿真与测试研究所教授陈振雷,就“高端制造仿真与测试研究及其应用”专题,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汉博,就飞行“飞行汽车噪声仿真”专题;分别做了研讨。 同时,国内汽车交通领域的多位企业老总、高管、核心技术负责人等,也围绕仿真技术与汽车交通专题发表演讲。中汽中心工程院空气动力学技术总监刘学龙,围绕“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字化开发关键技术”;恒典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旭亮 ,围绕“新一代CFD仿真探索”;树优科技创始人赖宇阳,围绕“树优UniXDE智能仿真优化平台及行业应用”;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工艺仿真部负责人马小英,围绕“全流程工艺仿真技术赋能产品正向开发”:曙光智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业仿真首席工程师周捍珑,围绕“算力服务在工业仿真应用中的探索与实践”;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福田汽车耐久性能负责人王琼,围绕“商用车虚拟试验场仿真技术”等汽车交通领域,就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条开发分别发表各自看法。中汽数据有限公司软件业务部前瞻技术研究室主任何绍清主持该专题论坛。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其中,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正在逐渐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计算流体力学作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介于数学、流体力学和计算机之间的交叉学科,已广泛深入到各个科技领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迅速发展。 在大模型、人工智能与计算流体力学分论坛上,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柏劲松,就“流体动力学界面不稳定性计算方法及其代理模型构建初探”;达索系统高级经理胡良波,就“PowerFLOW在汽车、高铁和飞机领域 全尺寸高精度仿真解决方案”;中车青岛四方机车机械研究部部长陈大伟,就“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气动设计”;杭州艾美依航空制造装备有限公司助理研究员李树然,就“基于随机多尺度方法的复合材料宏细观力学性能及损伤机理研究”;东北大学教授马连博,就“面向边缘计算的神经架构搜索与压缩方法研究”;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讲师朱智,就“知识数据驱动的人机融合认知决策建模方法与实践探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白雪元,就“基于连续-非连续的流-固耦合方法研究”;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部预研工程师杨龙生,就“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寿命预测与波形分析自动化”;宁波大学机械工程和力学学院教授刘君,就“自动化CFD软件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展望”;河冶科技技术研发部高级工程师李栋,就“Cr5模具钢草状波成因及数值模拟优化”;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韩新龙,就“电液伺服元件及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等主题,分别进行专题研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科研部副部长潘意杰,主持该专题论坛。

       在工业仿真软件创新发展分论坛上,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常务副总经理、北美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会长邹大庆,围绕仿真产业的发展与挑战,展示了仿真软件市场的规模、份额和发展趋势,分析了仿真软件产业的增长因素、制约因素、应用领域。结合仿真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对其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进行了讨论。北太振寰(重庆)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总监向导,就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与模拟仿真软件的突破与未来发展;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资深技术专家陈林,就西门子Simcenter技术践行从仿真到全面数字孪生的演进;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姜金荣,就异构并行跨平台可移植框架软件SC_Tangram;清华大学水利系长聘副教授,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徐文杰,就耦合模拟器 – CoSim:算法、功能与应用;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研究员HUANCAI LU卢奂采,就“看”声音 - 近场声全息理论、系统与应用;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汪涛,就快速灵活全纯嵌入计算方法及其电力系统分析应用;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李哲,就电池研发工业软件:技术要素与产业应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项目研究员冯春,就连续-非连续动力学分析系统——CDEM;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高效伟,就基于自由单元法的多场耦合分析软件系统FREMAN等主题,进行了报告分享。同时,会议专题设置“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业仿真软件发展新方向”高端对话,组织部分与会专家、企业创始人深入研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项目研究员冯春主持该专题论坛。

       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仰望了数千年。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世界进入深空探测竞争时代,深空探测也将是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我国航空装备与系统工程,已形成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相配套,具备研制生产当代先进航空装备能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成为现代工业之花,也为中国人向更远的星辰大海挺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届大会专题开设了深空探测、航空装备与系统工程专题论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仿真专业组组长、数字化副总师聂蓉梅主持了本主题论坛。中国航空研究院专业副总师朱家强,围绕航空装备发展数字化转型做了分享;杭州华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CAD&CG)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教授刘玉生,提出了“基于MBSE的数字化转型与落地解决方案”;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郭瑜超,就“大型结构分析CAE软件SABRE系统及行业应用”发表了论述;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海飞,发表了“离轴非球面应力控形加工的仿真模型与精度分析”主旨演讲;国营芜湖机械厂机械振动专业学科带头人、高级工程师骆政波,分享了“复杂振动环境下飞机典型泵源管路流固耦合动力学仿真案例分析”;中国计量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杨力,就“基于大模型的星地协同探测机器人规划仿真”,对在满足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区域的探测需求,实现高效、智能的探测任务,进行了研讨。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范式,在制造业中应用潜力巨大,可以帮助企业模拟和优化生产流程、产品设计以及服务提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数字孪生与数字工程专题论坛上,武汉工学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CTO蒋志超,就“数字孪生产业应用之虚拟调试和工艺验证”;华体照明科技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张星智,就“交通数字孪生洞察与见解”;上海安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数字化专家、高级工程师魏政哲就“数字主线驱动的系统级数字孪生方案及工程实践”;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博导杨永超,就“动力学超灵敏度全域感知”;北京工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城市综合防灾研究中心负责人林旭川,就“城市及城市群多灾害数字仿真研究进展与应用”;宁波大学副研究员谯自健,就“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与智慧运维”等,进行了主题研讨。华体照明科技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张星智主持了该专题论坛。

       “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要求越来越多的新能源通过电力电子系统接入电网。然而传统方案设计稳定的电力电子装备,在上述构成的系统中,经常因为彼此间不兼容导致系统出现供电失稳问题,进而造成安全损失。”在绿色能源、新材料、光电子与仿真技术分论坛上,浙大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欣,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双碳背景下电力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研究意见;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钻井机械所研究室主任郭慧娟,就“管柱动力学仿真关键技术及在万米深井中的应用”;科研专家白锐,就“跨尺度仿真在能源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副会长方彦彦,就“材料异构特征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特性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教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及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双聘教授陈云天,就“跨尺度光学仿真:理论和算法”等相关学术问题,分别进行了研讨。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方彦彦主持了该专题论坛。

        论坛举行了《封隔器有限元仿真分析规程 第1部分:密封机构》团体标准启动仪式,该标准由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休斯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康布尔石油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北京华美世纪国际技术有限公司、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参与编制。

       会上进行了国产新能源系统仿真工具Cautosim向高校赠送仪式。该软件由中汽数据(天津)有限公司研发,是国内汽车行业首款具备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学科系统仿真软件,突破了工业软件“卡脖子”的局面,构建了燃料电池、新能源能量流、热管理及“三电”等多个专业模型库,燃料电池仿真精度和速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会同步举行2024中国汽车仿真技术专家闭门会议。来自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广汽集团、奇瑞汽车、江铃汽车、福田汽车、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潍柴动力、中汽数据(天津)、一汽解放无锡柴油机厂、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江苏新能源研究院、无锡雪浪工业软件研究院、江苏波霎科技、杭州湾汽车学院的专家出席。会议围绕当前业界关注的热点,做了深入交流和研讨,助力汽车产业的高效、健康发展。聚焦中国汽车仿真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当前中国汽车仿真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探讨未来中国汽车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可能面临的挑战;聚焦汽车仿真技术在产品设计及优化中的应用,分享汽车仿真技术在产品设计、性能评估及优化中的成功案例,讨论如何提升仿真技术在产品设计阶段的应用效率和准确性;聚焦汽车仿真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分享汽车仿真技术在算法、模型、软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如何实现仿真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聚焦汽车仿真行业的生态融合,讨论如何实现汽车仿真领域的融合,确保仿真助力汽车产业的高效、健康发展。

        第四届中国仿真技术产业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为加强仿真技术基础研究,推动仿真技术产学研用融合,助力“卡脖子”关键技术解决,构建仿真技术产业良好生态贡献了积极力量。